爸媽到底在想什麼?先讓我們了解一下爸媽的內心世界吧!
(一)打造完美小孩
台灣的父母有一個最深的迷思:「小孩的成敗就是父母的成敗!」你是他們的作品,要是作品(子女)不夠完美,就代表作者(父母)有問題,他們的教育失敗。於是為了打造完美的作品,他們會積極的讓孩子學東學西,要求很高,按照理想要求孩子,避免孩子輸在起跑點。
(二)莫名的不安全感
雖然父母有大人的外表,其實內心也可能躲著一個長不大的小孩。曾經有一個媽媽跟孩子吵架,原因竟然是:「兒子你為什麼從來沒有成績好到讓我可以和你一起上台接受表揚?」意思是,躲在媽媽心裡的小孩,比自己兒子還想上台領獎,還想要得到台下的掌聲,證明自己的成功。
父母成長的過程也被很多標準要求過,成績要好,社會地位要高,可是大部分的人都達不到這個標準,心裡也許很挫折,或者對自己沒信心,就把這種不安全感投射到孩子身上,期望他們能成功,無形中變成壓著孩子往前,訂下很多的標準,要求的鉅細靡遺,一點點不合意都會緊張兮兮,或者大發雷霆。
有時候我們做子女會因為得不到父母的愛,感覺很沒有安全感,其實大人也會,有些父母婚姻不太幸福,平常也沒有人關心,內心也很缺乏被愛的感覺,就會把這份不安全感轉移到孩子身上,開始要求孩子要完美,以此還填補內心空虛的感覺。
(三)過去經歷的反射
你覺得父母很難了解你的心情,也很少站在你的立場思考嗎?這類的父母是被自己過去的經驗影響,總覺得:「我就是這樣長大的,為什麼你不行?」這樣的父母比較少考量時代的改變,孩子面對的挑戰已經不同。
有一次我以老師的立場和家長分享高中課程的困難,以及孩子需要哪些引導和幫助,結束的時候,有一個媽媽傷心的對我說:「老師,我覺得自己對不起兒子,他一直說歷史不好,歷史很難,我都沒有想過課程已經不同了,只想著自己過去唸歷史很容易,一直罵兒子不負責任,從來沒想過其實他真的需要幫助。」
(四)誤把小孩當寵物
你曾經覺得父母關注的焦點都太「表面」了嗎?例如,你今天吃了什麼?幾點去接你?天氣冷了要多穿衣服!我會幫你找更好的家教老師!非常細心的呵護,但是從來沒有認真聆聽你的想法,也很少和你閒聊。
你的父母其實忘記了你也是一個完整的人,他們的照顧太執著於外在起居,很少著重心靈的層面,也很少記得你是有自己想法的獨立個體,他們以為用金錢把你的食衣住行都照料好,就完成任務了。其實我常覺得這樣的父母,通常是自己也不知道該怎樣和孩子交心,甚至害怕和你談話太深入,他會招架不住,不知道該怎麼回答,或許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也沒有和人建立親密關係的經驗,所以無法和你成為心靈交流的親子。
那我該怎麼做呢?
(一)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
要讓父母尊重你,並且不把你當成作品或寵物,
你必須增加自己的「存在感」。平常多關心家裡的事,在小事情上主動幫忙或提供意見,讓父母發現你的成長。在討論問題的時候,主動把自己的想法表達清楚,要做到這一點,先決條件就是你要練習認真思考,需要表達的時候才能說清楚。
你習慣說不知道、無所謂或隨便嗎?如果你消極的態度沒有改變,那就別怪父母管太多,因為他們沒有機會看見你成熟的一面,自然很難放心讓你自主。
萬一想不出個所以然怎麼辦?其實你可以在跟父母溝通前先和朋友討論,或者去和信任的長輩聊聊,以前我當老師的時候,學生也會先問我要怎麼開口和父母談事情,我會站在雙方的立場給予建議,最後他們回家溝通的結果都不錯喔!
(二)給予父母愛與肯定的訊息
作子女的緊張兮兮,老覺得達不到父母的標準,其實作父母的也一樣,常常覺得自己達不到標準,是糟糕的爸爸或媽媽。我好幾次和媽媽們談心,最後他們都掉著眼淚說自己是失敗的媽媽,根本不知道該如何管教子女。
如果作子女的
可以試著表達愛和肯定,緊張的關係就會舒緩許多。例如吵架之後,寫一張紙條:「媽媽,我知道你很愛我,我也很愛你,和你意見不合,是因為我長大了,有自己的想法,希望你能聆聽我的想法,並不是因為我不愛你了。」
除此之外也可以
把「謝謝」、「辛苦了」放在嘴邊,讓父母知道,你很珍惜他們的付出和關心。
(三)適度忽略父母情緒化時說的話
看完這篇文章分析的父母內心世界,你有什麼感覺呢?我希望你感覺原來父母也很軟弱,也很需要肯定和愛。或許我們年紀還小,也幫不上父母什麼忙,即使知道了父母內心的祕密,也改變不了什麼。但最起碼我們可以練習在父母很沒安全感的管東管西,或很激動的罵人時候,不要太計較,簡單的回應,或者立刻去做該做的事。
體諒父母的心情,適度的忽略他們情緒性的言辭表達,不要太放在心上,否則一氣之下,你來我往,會造成彼此更深的傷害。
最後,讓我們
原諒父母的不完美,因為我們也不是完美的子女,天底下所有的親子之愛,都是在彼此諒解中慢慢累積出來的,不用太勉強,父母也需要時間長大,需要時間慢慢認識真正的你。